人民日报:林草行业先进模范积极投身美丽中国建设-尊龙登录

2022年05月27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尊龙登录-凯时尊龙人生就是博 > 推广动态 > 行业动态

推广动态

promotion dynamics

人民日报:林草行业先进模范积极投身美丽中国建设

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时间:2022-03-15 09:24:53 阅读224 次

春回大地,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郭万刚,一早就带领职工压起了草方格。郭万刚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也是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中郭朝明的儿子。上世纪80年代,“六老汉”不甘家园被沙漠吞噬,联户承包治理八步沙。从1983年开始,郭万刚子承父业,投身治沙造林。


如今的八步沙林场。(古浪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青山绵绵,草原莽莽。一个个林草行业先进模范,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继续建功立业,在美丽中国筑起一座座绿色丰碑。

  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总体上实现了由黄到绿、由绿到美的转变。

  用汗水浇灌绿色,科学造林显身手

  “建起防护林后,风沙小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河东机场东边的万亩荒滩,成了“人民楷模”王有德退休后的新战场,“这辈子我就干一件事——治沙造林,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王有德与职工一起在毛乌素沙地边缘的沙丘上扎草方格。新华社发

  王有德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局长。面对风沙肆虐,王有德带着职工造林治沙。夏天,顶着高温推沙平地,挖坑种树;冬天,为了抢抓树苗灌冬水时机,日夜吃住在水渠边……

  凭着一股拼劲,他们沿毛乌素沙漠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控制流沙近百万亩。王有德带领大家探索综合治沙模式,实现了“沙漠绿、场子活、职工富”,为全国防沙治沙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沙漠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为了治沙,郭万刚和八步沙林场的干部职工豁得出去。春天,为了赶进度,大家伙卷起铺盖住进沙窝,柴草搭个地窝铺就睡,支口锅烧水泡馍当饭吃。在一次次的碰壁中,大家不断总结完善防沙治沙方法。一棵棵梭梭长新芽,一片片沙漠变绿洲,八步沙林场管护区内林草植被覆盖率由不足3%提高到70%以上。

  治理完八步沙,郭万刚带领大伙把脚步迈向了更偏远、更艰苦的风沙口。科学治沙、工程治沙大显身手,截至目前,八步沙林场共完成治沙造林25.2万亩,封育管护面积达43万亩。

  苦干、实干、科学干,先进模范们用汗水浇灌林草,用科学方法守护国土常青,神州大地上,一幅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画卷不断铺展。

  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

  天刚蒙蒙亮,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张家场村,“时代楷模”、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已在山头劳作。他的身后,樟子松、云杉连绵成片。“这些年,我就像照顾孩子一样照看这些树,30年是我的目标,我要种到88岁。”77岁的张连印干劲十足。


王有德与职工一起在毛乌素沙地边缘的沙丘上扎草方格。新华社发

  王有德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局长。面对风沙肆虐,王有德带着职工造林治沙。夏天,顶着高温推沙平地,挖坑种树;冬天,为了抢抓树苗灌冬水时机,日夜吃住在水渠边……

  凭着一股拼劲,他们沿毛乌素沙漠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控制流沙近百万亩。王有德带领大家探索综合治沙模式,实现了“沙漠绿、场子活、职工富”,为全国防沙治沙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沙漠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为了治沙,郭万刚和八步沙林场的干部职工豁得出去。春天,为了赶进度,大家伙卷起铺盖住进沙窝,柴草搭个地窝铺就睡,支口锅烧水泡馍当饭吃。在一次次的碰壁中,大家不断总结完善防沙治沙方法。一棵棵梭梭长新芽,一片片沙漠变绿洲,八步沙林场管护区内林草植被覆盖率由不足3%提高到70%以上。

  治理完八步沙,郭万刚带领大伙把脚步迈向了更偏远、更艰苦的风沙口。科学治沙、工程治沙大显身手,截至目前,八步沙林场共完成治沙造林25.2万亩,封育管护面积达43万亩。

  苦干、实干、科学干,先进模范们用汗水浇灌林草,用科学方法守护国土常青,神州大地上,一幅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画卷不断铺展。

  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

  天刚蒙蒙亮,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张家场村,“时代楷模”、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已在山头劳作。他的身后,樟子松、云杉连绵成片。“这些年,我就像照顾孩子一样照看这些树,30年是我的目标,我要种到88岁。”77岁的张连印干劲十足。

近60年来,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图为塞罕坝林海。(王龙 摄)

  一年之计在于春。“时代楷模”、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新年有了新目标。“今年是林场建场60周年,我们要以二次创业为主线,打造新时代塞罕坝生态文明示范区。”林场党委副书记、场长陈智卿介绍。

  从1962年林场建场至今,几代塞罕坝人扎根高原荒漠,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进入新时代,塞罕坝人开始二次创业——力争到2030年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6%,让森林生态系统更加健康优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守好这片林子,让它绿得更有质量,我们一定不辱使命!”陈智卿说。

  多年不断拓荒造林,林场所辖范围内能种树的地块越来越少。塞罕坝人将土壤贫瘠、岩石裸露、蒸发快速的石质阳坡作为攻坚造林重点。山高坡陡路不通,机械无法作业,就用骡驮人背,靠着拼劲和韧劲,塞罕坝人攻坚造林10.1万亩,造林成活率高达98%。

  青山为证,很多林草先进模范驰而不息、久久为功,让一座座荒山变绿,一个个沙丘止步,一条条河流变清,神州大地“颜值”不断提高,“气质”不断提升。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这两天,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定边街道十里沙村盛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里,迎来了8头小牛崽。因为担心倒春寒影响,“七一勋章”获得者、十里沙村党总支原书记石光银一头扎进了养殖场。

石光银在自己最早治理的“狼窝沙”林地里。(2020年5月30日新华社记者刘潇 摄)

  40多年来,石光银带领乡亲们治沙造林,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了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改变了“沙进人退”的境况。

  治沙还要致富。“林子生态效益好了,经济效益也要上来,让乡亲们能致富。”石光银说。过去种下的灌木林寿命短,石光银带领乡亲们开始二次造林,推广新树种,改造低产林。

  种好“致富林”的同时,石光银带领乡亲们向多元经营要效益。通过推行“公司 农户 基地”模式,他联合1000多户农户,先后办起了千亩樟子松育苗基地、千亩辣椒种植基地、百头肉牛示范牧场、3000吨安全饲料加工厂等经济实体,帮助乡亲们年人均收入过万元。石光银说:“接下来我要将治沙造林与乡村产业振兴进一步融合,让乡亲们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林草先进模范们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既要山青水绿,又要日子富裕。


廷·巴特尔不断探索草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双赢。图为2020年6月4日,廷·巴特尔在牧场辛勤劳作。 (呼努斯图 摄)

  让草原绿起来,帮牧民富起来,“七一勋章”获得者、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廷·巴特尔,近50年来带头在自家牧场实行围栏轮牧、划区轮牧,原本沙化严重的草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牧民们纷纷跟进干起来。他引导乡亲们减羊增牛,减轻草场负荷,发展鲜奶加工、风干肉加工、草原旅游等产业,萨如拉图雅嘎查人均纯收入大幅提升,很多牧民住上了新房子、开上了小汽车,草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春风催新绿,植树正当时。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向林草先进模范学习,驰而不息建设美丽中国,让绿水青山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网站地图